暴力轻于辱骂?打人通报批评,骂人却罚空场!足协规则成谜
媒体人立刻炸锅。
深圳足球记者“茉莉”在社交媒体发问:“天津赛区球迷骂人罚空场,成都球迷打人却只通报批评? 按这逻辑,骂人比打人更严重? ”媒体人“卖萌谁在行”跟进质疑:“足协的处罚标准是弹簧吗? ”
争议指向一个月前的天津赛区罚单。
2025年7月,天津津门虎主场对阵成都蓉城时,球迷带头人姜某某使用扩音器辱骂客队球员韦世豪及家人,涉及地域歧视言论。
赛后,中国足球职业联赛联合纪律与道德委员会(简称“中足联”)开出罚单:对天津赛区通报批评,并处罚涉事看台“空场一轮”。
罚单详细描述了辱骂内容、涉事者姓氏及工具,落款签字人为中足联纪律委员会主任周明。
两张罚单的差异一目了然。
成都球迷动手打人、投掷水瓶,罚单仅“通报批评”;天津球迷言语辱骂,罚单却追加“空场”。
更关键的是,两张罚单的落款单位不同:成都赛区罚单由中国足协纪律委员会发出,签字人为副主任徐家力;天津赛区罚单则由中足联发出,签字人为主任周明。
管理权分离是核心原因。
足协杯归属中国足协直接管理,适用《中国足球协会纪律准则》(2021版)。
该准则第九十条仅规定:赛区出现扰乱秩序行为,“可”通报批评、罚款、取消赛区资格或在中立场地比赛。
条款未明确暴力行为分级,也无空场等细化措施。
而中超联赛由中足联独立运营,执行2025年新版《职业联赛纪律与道德准则》。
新规新增“限制特定看台观众入场”条款,明确对歧视、侮辱行为适用空场处罚。
历史处罚案例进一步凸显矛盾。
2024年中超联赛,青岛海牛主场球迷投掷水瓶击中工作人员,被足协处以“空场2轮 罚款20万”。
2025年上海德比后,申花赛区工作人员攻击海港主帅及记者,导致女记者受伤。
尽管事件上报中足联,但半个月过去仍无任何罚单。
球员与球迷的处罚也严重倒挂。
云南外援布尔克因踢人动作被足协重罚停赛3场,而成都肇事球迷杜某等人虽被警方拘留,足协却未对其追加“禁止观赛”等处罚。
根据《纪律准则》,球员暴力行为最低停赛3场,但球迷若未被追究刑事责任,足协最多只能处罚赛区。
北京和天津球迷的愤怒被点燃。
某北京体育博主指出:“足协对成都赛区罚单的描述仅77字,对布尔克暴力动作的描述却用了102字! ”天津球迷更直接对比:“我们骂人罚空场,成都打人罚空气? ”
青岛球迷的委屈同步爆发。
2024年青岛赛区因投掷水瓶被重罚时,足协公告强调“工作人员被击中头部,情节恶劣”。
而本次成都赛区水瓶砸中客队工作人员、球迷被打伤,足协仅称“冲突被及时制止”。
规则滞后性彻底暴露。
足协现行纪律准则制定于2021年,其中对球迷暴力仅模糊规定“可取消赛区资格”,但实际操作中极少执行。
而中足联2025年新规明确将侮辱言行与暴力行为并列,甚至对言语违规采取更严厉手段——因后者更容易引发群体效仿。
管理机构的割裂让问题无解。
足协纪律委员会分管杯赛,中足联纪律委员会分管联赛,双方互不隶属。
成都赛区事件由足协处理,只能套用旧规;天津赛区事件由中足联处理,则适用新规。
即便同一赛季发生同类事件,处罚尺度也因管辖方不同而天差地别。
公信力的崩塌已在眼前。
当球迷发现投掷水瓶可能面临空场(青岛)、通报批评(成都)或零处罚(上海)时,规则的威慑力荡然无存。
而足协对球员从严(布尔克停赛3场)、对球迷从宽(成都肇事者无追罚)的态度,更被舆论嘲讽为“捏软柿子”。
时间定格在2025年8月23日。
中国足协官网的处罚公告栏里,成都赛区通报批评的罚单仍与布尔克禁赛罚单并列悬挂。
五粮液体育场外的黄牛照常兜售下一场中超门票,而天津泰达足球场的某个看台,座椅已空置了整整一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