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过的胶皮——总结、对比与选择
我用过的胶皮已经基本都盘点了一遍。国产粘套、粘性外套、涩性胶皮基本是现在反胶的三大类别。从前几篇文章的阅读量上看,球友对粘性套胶的兴趣好像明显大于涩性套胶,国产粘套篇现在仍然是阅读和分享次数最多的文章。这可能是受国手的影响,也可能是球友自己打球得出的结论。在分别盘点了各种型号的胶皮之后,说一说这三类胶皮的共性、特点和选择吧。
一、胶皮特点综述
虽然看起来粘性和涩性是一个最大的分水岭,但我觉得其实同为粘性和涩性套胶之间差别也是很大,粘性外套未必一定比涩性外套更接近狂飚的手感。一些涩性外套反而让我觉得更容易从狂飚切换过去。
粘性胶皮中,按照难透的程度排序,最难透的大概是狂飚、奔腾这类国产粘套以及K2这种与国产粘套非常类似的粘性外套,之后大概是D09c、赤龙、K3、雷鸣ZGR这个排序。
涩性胶皮,按照胶面摩擦力和难透程度,胶面摩擦力越差、越好透加速越快,但绝对力量下的旋转和质量回下降。偏正手的涩套里,芯变革Mxs和mxs,还有masterX这类属于胶面摩擦力强又比较难打透的涩套,其实打起来手感和狂飙较为相似。T05hard也比较难打透,但是胶面摩擦力稍逊于上面几个,D05也不是很好打透但是胶面摩擦力更差一点,D80则比D05感觉好透一点点。皇朝acc和D05有点相似,毒液53这种胶皮难透程度可能和D05或者D80类似,但是胶面还要更光滑一些。mxp好像摩擦力和蝴蝶D套类似,但是比毒液53好透一些。V22和V15好像更好透一点,虽然V22手感硬一些。偏反手的胶皮,日套像T05、罗泽娜、包括V07在同度数下普遍相对不那么好透,胶面摩擦力也强一些,但是速度慢。德套里elp算是不那么好透,摩擦力也不错的一款,就是重量比较重。V11比elp好像还略微好透一点。其他德套反手都比较透,高密海绵一般在同度数下更显得容易透一些。
二、技战术风格与正反手胶皮搭配
从马龙尝试反手37度狂飙3大获成功之后,经过改abs大球之后七八年的探索,当前国内职业选手的胶皮逐渐从正手粘反手涩向两面粘性胶皮发展,反手的主流选择是狂飙3和D09c,很多教练在给业余选手包括学球的小孩推荐反手胶皮时也是力主狂飙。但是从全世界的范围来看,两面粘套、正手粘反手涩、正反皆涩的职业选手还是都有一定比例,其实还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技术风格去选择。
国内职业选手的正手粘套当然都是蓝海绵狂飚3。而外国选手中,日韩选手也有少量使用狂飚3,剩下的基本是D09c和少数K3。狂飚其实我觉得最大的优势其实不只在于胶面的粘性,粘性胶面可以在发球和搓球中获得更大的优势,但是这点现在一些粘性外套也能能够做到。狂飚更大的成功我觉得在于与粘性胶面搭配的硬质海绵。这使得狂飚一方面控球能力强很多,相比于外套普遍的虚弹和不稳定,硬质海绵的狂飚让手对球的线路和旋转的掌控感都更强,对于技术更细腻的国乒选手,有着极大的加成。另一方面,狂飚的硬质海绵与硬质胶面相结合,可以包容更大的发力,海绵没有那么容易打透,这样对于发力之后加旋转有了更大的发力空间,让球更转弧线更诡异。因此,我认为,如果是精于发抢和落点控制、旋转强度和变化的球友,包括直拍单面选手,还是可以选择狂飚,尤其是正手。反手个人没有那么推荐狂飚的原因在于,业余球友虽然很多反手稳定性很好,但是集中发力大多没有那么强悍,这样就不能充分发挥出狂飚胶皮用力量打出更强旋转的特点。我觉得狂飚柔作为反手其实很多时候不是靠力量获胜,而是增加旋转和改变弧线,让对手没那么好借力,不发力和强行发力都容易失误。在控制方面,有一些外套也做得不错,还可以同时获得更快一点的速度,选择哪个就看自己的取舍。
相比于狂飚3,粘性外套虽然免灌,但是风格上其实有了不小的不同。粘性外套的胶面普遍也是较硬的,这样如果海绵比较软,吃球的效果就没有那么好,感觉有点虚弹,因为打透胶面吃球的力量就比较大,直接就打透海绵了。因此,能用于正手的粘性外套基本也都使用了高硬度的海绵。但是,与狂飙的运海海绵相比,这些海绵不是不灌油一样发死比如K2,就是力量兼容性还是没那么大更容易透比如K3和赤龙。但是粘性外套也不是不能适配正手,粘性外套普遍可以适配更硬或者更弹一些的底板,中和底板的风格,打透之后又可以借上底板的力量。而且,我觉得粘性外套很适合反拉反撕快带弧圈这类打法,不是自己发力猛冲,而且反击对手的拉球。如果球友是这种风格,我感觉可以尝试使用粘性外套。我们看到,对于职业选手,反手更多是贴、撕等反击弧圈相持的打法,很多国家队选手也选择了粘性外套D09c,可以兼备控制和杀伤力。
涩性外套最大的优点是速度快,这一点郭焱在介绍套胶选择时也提到过。郭焱说色性外套更适合击打的打法,这个说法没错但我觉得更精准一点是更适合撞击更偏多的打法。涩套比如毒液53甚至D05,纯靠胶面蹭并不好起下旋,但是加上向前的撞击反而起得比较轻松,球也非常往前蹿,只是球的绝对旋转质量不如粘性外套,台内控制和一些过渡球也确实和狂飚这类胶皮有较大差距。如果是这类胶面比较光滑但是硬度比较高的涩套作为正手,感觉更适合开一个上旋打快攻或者发个长下旋准备反攻的打法。当然涩套也有所不同,一些涩套的胶面摩擦力感觉也已经可以满足业余选手需要,比如mxs、t05hard,这类胶皮大多感觉比较硬挺扎实,驱动起来需要更集中的发力,和一些粘性外套有一点相似,用在正手也是不错的,尤其是搭配一些外置纤维的底板,我现在就在尤拉冰封hrd的正手贴着一块mxs。涩性套胶用在反手我觉得还是主打一个速度和一个好发力,避免狂飚这样高硬度的海绵拉球发不上力、击打没速度,最终都是被别人反击顶死。所以,我觉得选择涩套做反手最好硬度不要太高,自己发力击打能透,日常和水平相近球友比赛打起来将将透的硬度就差不多,太硬了平常比赛打不透有点失去价值,能打透把速度展现出来才能更占优势。在能打透的硬度的涩套里,可以更具自己的风格选择速度更快的、还是控制好一点的,还是摩擦稍微好一点的。
三、底板与胶皮的搭配
在底板总结中曾经说过,底板与胶皮的搭配才是更重要的,同一款底板不同的配胶,让使用者能发挥出的水平可能差别很大。底板和胶皮搭配的过程中,我觉得一方面是底板和胶皮本身的属性,另一方面是符合使用者的特点和风格。
个人认为,对于大部分球友来说,能适应的底板和胶皮搭配完成之后的最终风格大概率是相对比较接近的,只是在小范围内不同的底板和胶皮可以有自己更突出的特点,比如更弹借力速度更快,更软持球更好拉球更容易,但是适应性能差别太大的配置可能难度较大。常说的硬板配软胶、软板配硬胶,有些人理解为底板和胶皮的绝对硬度搭配,我觉得并不完全对,而是相对于个人适宜手感的软硬搭配,原来一块底板加胶皮的组合整体软硬还算比较合适,换一块更加稍硬一点的板,可以在胶皮上选择稍微软一点的。但是一个球友的底板和胶皮可能都比另一个球友硬,这也是正常的,因为一个人觉得硬的底板或胶皮可能另一个人觉得软。所以绝对的软硬搭配可能比不上相对的软硬搭配。像反手狂飚3打不舒服可能就要考虑换软一点的胶皮。
另外,个人感觉底板在搭配胶皮的时候需要注意不要太透,特别是外置纤维的底板,太透就很容易在大力的时候过于多的打透底板,感受到很硬或者很弹的感觉,可能会影响拉球和相持防守时的控制。像外置zlc底板都是比较硬的底板,但是配胶软一点透了手感就有点生硬,这可能也是职业选手很少没有选择外置zlc的原因。szlc和salc外置也只有少数选手使用,而且普遍配的是比较硬不透的胶皮,追求先起板,相对减少控制。这种配胶影响可能也是让蝴蝶把外置底板做得越来越偏软或者偏柔的原因,可以更好配胶,也提供更好地掌控感。因为之前一直感觉蝴蝶外置底板的掌控感相对还是稍微弱一点的。
小结
总的来说,第一是建议根据自己撞击和摩擦需求,以及发力和借力需求来选择胶皮;第二是建议粘套和涩套不是绝对对立的,更需要看胶皮在各种力量下的摩擦能力和易透程度;第三是建议胶皮和底板的软硬搭配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发力能力和习惯手感来选择;最后是建议底板和胶皮搭配完了不要太透,这样在比赛的对抗中可能可以更稳定,减少失误。